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用了好久才把《月亮与六便士》读完,怎么说呢,感触挺深的,也或许是因为最近身边发生的事情,其实都一样的,不同的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大家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也许大多数的人选择趋于相同,可是也总有一些人会跳出来,怎么说呢,生活也没有什么法则,所谓道德也不过是人们闲暇时谈论时自己定的标准,其实人生也不过短短几十年,开心就好了。
所以我挺佩服他们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努力的。包括斯特里克兰德和某同学。
就像书里边说到的”我认清了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看到了它的秩序井然可以给我带来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种狂躁,要求一条更宽阔的通衢,我似乎觉得这样安逸的快乐中有某种警告的东西。我的心灵渴望过更加危险的生活,我已经有所准备,迎着崎岖的岩石,迎着暗礁的海滩,如果我的生活有预料不到的变化的话——无法预见的生活的变化和骚动。“
所以啊,哥们儿这次我看到的你是真的找到了灵魂的伴侣,祝你幸福哦。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2月亮是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是我们世俗的生活。
人性本恶,欲望无处安放,需要为所欲为。成年人的善是自我救赎,是粉饰。
难以想象高更拥有这样传奇的故事,在中年为了内心隐秘而蓬勃的创作欲望抛妻弃子,摆脱了一切世俗投身艺术。是不是艺术家都天生为一种欲望所驱使,肩负着表达上帝的使命?不管他们在不在乎,上帝的使者仍需世俗的悲悯,他们在这里经受苦难,也在这里播撒美好与希望;在这里赎罪,也这里在救赎世人。
或许伟人的境界,是我们普通人永远都达不到的高度。如果是我,不会因为理想而丢下责任,丢下情感,我觉得这太自私,太不负责任。
所以,我终归只是一个普通人,想和普通人一样,渴望拥有正常普通生活的,普通人。
世人眼里天才都是疯子,那里是疯,其实只是做了世上大多数人不敢做的事,放弃世人以为的舒坦日子,世人做不到就认为做到的人是疯子。
我很佩服疯子,我却做不到,所以我成不了天才。
而我所能做到的就是既不在月光下显得鄙陋,也不在六便士面前显得骄横。
即使是天才,一路走来,也是有过客相助走过,伤害和无视别人的善良是不对的,即使是天才不也还是要吃饭嘛~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3世人将这本书奉为经典,我不置可否。可能是因为太久不读外国小说了,思维逻辑有些跟不上作者,甚至在某些方面想反驳作者。首先是文体,因为我对这本书除了知道它是名著外,其他方面一无所知,所以开始看的时候以为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后来发现是和现实有联系,但不是作者,而是以高更为原型的。我对高更也不了解,所以单纯地评价斯特里克兰德先生,他是一个毫无人性、任性妄为、孤独的dreamer。为了儿时的梦想——画画,他抛弃妻子;斯特洛伊夫先生对他有救命之恩,他却欺朋友妻,而且他只把朋友妻当成模特,厌烦了就弃如敝履,朋友妻以自杀结尾,他毫无愧疚之情,他非常看不起女人,认为女人满脑子都是情情爱爱,是男人的附庸,贱得很,鄙视他。作者视角的主人公也绝非善类,他把一切都当作笑谈,以上帝视角冷眼旁观,他的冷漠和斯特里克兰德如出一辙。这本书夹叙夹议,嬉笑怒骂,其中不乏人生哲理。
只有诗人或者圣贤才会相信,在沥青路面上浇水,百合花会长出来回报他的辛勤付出。
人们把面具佩戴得天衣无缝,连他们自己都以为成了和面具一样的人了。
人类骨子里具备编织神话的才能。这种才能让人们贪婪地在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的生涯中捕捉各种让人惊讶或者令人迷惑的事件,杜撰出传奇,随后发疯般地深信不疑。这是浪漫对平淡无奇生活的一种抗议
我从写作中汲取的教训是,作者得到的回报应该在创作的乐趣中和思想负担的释放中;对其他东西都不必介意,无论表扬还是苛评、失败还是成功,都应该在所不计。
格言还不是愚钝的人用来模仿智者的呆板器具
“为什么可人的女人要嫁给枯燥的男人呢?” “因为脑子好使的男人都不娶可人的女人啊。”
有些人是社会机制的一部分,因此他们才能存在于社会之中,也只能靠社会活着。他们像身体里基本的细胞,而且,只要他们保持健康,就会在那个巨大的整体里被吞没
女人有种无法摆脱的毛病,就是一心想和愿意倾听她的人絮叨自己的私事
我告诉你我得画画。我管不住自己。一个人掉进水里,游泳游得好或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不得不挣扎出来,否则就会被淹死。”
为什么你会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能像石头一样扔在沙滩上,让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便捡起来?美是奇妙的东西,奇怪的东西,画家经过折磨灵魂才能从这混沌的乱世找出来。画家把美创造出来,可美不是所有人都能辨认出来的。你要想认出美来,就必须重复画家的那种冒险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4你会选择平庸的生活吗?我可怜的老朋友,很显然,你根本不懂做一个艺术家是什么样子。
我就是可怜的老朋友罢了罢了。毛姆修过哲学专业,所以总爱把一些云里雾里的概念,自认为上层的价值观附加在文学作品里,恕我不愿意苟同也不愿意去理解他眼中更高层次满足感的精神生活。我以为,体现一个人水平的,相对于他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以“在半个小时内就决定,我的余生将要在塔希提岛度过”,更有修养的应该是在不影响周围人生活前提下释放自己的理想,追求。
先看的刀锋,才看这部作品,发现人物设定上,拉里和斯特里克兰德有高度一致的内在人格: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个人主义者,在月亮面前,一切亲人爱人都是庸俗的都是累赘的观念;
但这确事毛姆追捧的,赞同的行为。
关于毛姆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刻薄,对新现代爱情的讽刺批驳。
书里反复强调过几次这样一段话:“女人都是一些奇怪的动物,你可以像对待狗儿一样对待他们,你可以揍她们,知道把自己的手打疼了,可她们还是爱着你。”同样是人,毛姆先生您为何自以为男人不是犯贱的动物?您的男性优越感太令人作呕好嘛?
纵观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拉里追寻的终极信仰,斯特里克兰德眼中的“艺术”“美”,都只是主人公个人层面上自以为所追求的价值。落实于现世,“月亮”的艺术性也是多数人难以欣赏认同的。自古以来,艺术追求的就是找到最佳的方式呈现出各色各样的“美”,艺术是服务于美的体验的。我们形容一幅画,一篇诗歌,纵使运用篇章华丽的词藻,归于理想化的形容,最后的落足点都在“美”一字。但看看近一个世纪艺术界是什么气候?
梵高,高更为代表的印象派,毕加索的立体派。试问,有多少人在第一眼看到他们的作品时 ……此处隐藏7657个字……视无睹,他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只追求自己的灵魂有处安放。
最后他还是离开了文明世界,到一个岛上娶妻生子,潜心创作,当他终于创造出改写现代艺术史的不朽之作后,他也早已病入膏肓。他叮嘱土著妻子在他死后烧掉壁画,这杰作刚一诞生又化为乌有。
斯特里克兰以身证明了“艺术是永远的感性”,爱、欲望只是他暂时的解脱,但他的灵魂还要寻求一种更大的、难以琢磨的解脱。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是终极的精神追问,那幅画就是表达此意,而它最后为何被付之一炬?
也许,当人类的精神抵达了自身,它便超越了自我,不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只为了其自身而存在。
也许,付之一炬正是涅槃重生的象征,这场毁灭由此显得更加撼动人心。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4梦想和面包,有矛盾吗?
很久之前就知道《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都没有想要去借阅它。或许正因为没有认真了解过它,对于书名总是特别好奇。究竟月亮和六便士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偶然的机会让我在图书馆遇见了《月亮与六便士》,(题外话:在图书馆我似乎永远也找不到我要找的那本书,总会意味遇见其他有趣的书籍。)但是我没有立即就拜读了这本书。而是和其他书放在了一起,一直到借阅时间过期了,我也没有看。当我拿回去图书馆还书的时候,神差鬼使的我还是又重新的借阅了《月亮与六便士》,才认真地阅读起来了。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魅力?
那便是一旦开始了,就没有办法停下来了。
我不擅于去评价作品的艺术性,或者深层次地去挖掘个中的含义。我只能就读后感还谈谈我的感受。
作品采用了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缓缓地向我们道来了故事。
主人公克兰德原本拥有着看似幸福,平淡安稳的生活,但在有一天他突然放弃了所有,与所有人断绝了关系,离家出走去追寻他的绘画梦想。妻子克兰德夫人派了作者去游说他回来时,他没有一丝一毫的愧疚与抱歉并拒绝回归原本的生活。克兰德夫人在认清事实之后,不得不开始自力更生,独自抚养两个孩子。身处在他乡的克兰德病入膏肓之时,有幸得到一位平凡的画家的赏识并且将他接回家照料直至他康复。可是克兰德却和这位画家的妻子私通,最后画家的妻子决定要追随克兰德,但因为得不到克兰德的怜惜最后自杀身亡。画家原本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没有任何抱歉之意的克兰德也流浪到了与世隔绝的岛上,重新开始了娶妻生子的生活。
有人说克兰德他像着了魔似的,有人说他是受到了神的感召,但不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义无反顾,丝毫也没有后悔当初出走的决定,在经历各种各样的不同场合的诱惑之后,冲出世俗的樊篱,走向了他心中艺术的至境。作者似乎在描述主人公的命运与遭遇,实际上却无时无刻不透露着探讨艺术与生活,梦想与现实的关系。
梦想与面包,有矛盾吗?
这是阅读之后产生的思考。看似没有矛盾的存在,也又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排斥与对抗。
有的人是非常幸运的,他的梦想与面包之间没有矛盾。他会因为成功实现了梦想,所以极大提高了生活的质量。这一类人都会特别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他们生存着的世界,对于未来总是充满着信心,那就就是大写加粗地表达着对生活积极乐观,正能量。
有的人是幸运的,尽管他不是因为梦想的成功才带来的优质的生活。但至少他的生活没有扼杀他的梦想,只是不能在他觉得最正当的年纪的时候去追寻梦想,去实现它。他们暂时放下心中的乌托邦,努力着,奋斗着,直到有一天有了足够的能力又重新拾起那从未忘记过的梦想。虽然晚一点,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同样热爱生活。
有的人是不那么幸运的,梦想与面包就像两条平行线,没有交集,也就谈不上矛盾。那为什么还是不那么幸运的?因为选择了面包就必须放弃梦想,选择了梦想就必须放弃面包。正如那红玫瑰与白玫瑰一般,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不那么幸运莫过于源自他们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圆满的欲望。
有的人是不幸的,那便是为了面包磨灭了梦想。如果说不那么幸运的人总拿“不得不”当做借口,那么不幸的人会告诉你“这才是现实!”或许有的人不理解,为什么我会把没有了梦想的人归类于不幸?对于这个问题,我也苦恼了很久,最后给出答案是:人们来到这个世界走一遭,总会寻找来这个世界的意义。换种表达方式,便是我们总在寻找人生价值。不管是意义还是价值,都没有标准答案,因人而异。为什么会因人而异,我想那便是每个人的梦想或许多多少少都有点不一样吧。所以我们才能活出不一样的人生,才有了不一样的意义与价值。而当我们磨灭了梦想之后,我们活得都是一样的。因为需要生活,所以上班工作,回家吃饭。在我看来,这是不幸的,因为找不到价值与意义。
我很羡慕那些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他们永远都在实现价值与意义的路上。而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永远在寻找价值与意义的十字路口。
梦想与面包,有矛盾吗?或许有,或许没有。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5原来听说,故事的主旨是讲述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原型高更),离开妻子,去追求艺术梦想的故事。实际读完,这是一个男人,从非常世俗走向非常自我中心的故事——这不是一个道德评价,他对世俗价值体系抛弃后,开始了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坚守,从此以后,在他的体系内对的事情,在别人的体系看可能就荒谬绝伦。
主人公突然离开固有家庭,妻子、儿女,然后去法国学画画,生活潦倒但意志坚定。这一段,作者借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说自己也无法理解。对我这个读者来说,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超越”故事
然后,他就病了。好在,斯特洛夫——一个欣赏主人公的人——对快病死的主人公伸出援手,无微不至照顾。但主人公勾引了(不管主观客观)斯特洛夫的妻子,且他们的爱并不是互相的——主人公坦诚,就是欲望。
后来,这个女人自杀了,主人公也没什么好脸,因为他本来就不喜欢这个女人,甚至认为“爱他”的幌子不过是一种枷锁
我在这里放弃了对主人公的同情,我只能说毛姆给了一个很好的人性描述,却并不把此当做什么值得追捧的事情——六便士虽俗,但月亮也有点让人胆寒
最后的高更得了病死在了大溪地,临死前创作了非常有名的《我们从哪里来》的巨幅作品。在艺术上获得了极高的成就,画作的价值也随之攀升。晚年的他,也有了另一个“制得住”他的女人服侍他,过的不好也不坏。小说在讲述者回到主人公前妻处讲述故事时结束
斯特里克兰是个怪人,极端但有成就,所以值得一写。这其中的变化的因果关系毛姆也说搞不清,折射出来的世俗社会的人情世故倒是很细腻。对于这样子抛弃世俗追求想法的人,我相信作者的评价是辩证的——这样的人物是立体的,他们愿意自己承担自己的选择带来的痛苦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如果惹得别人遭受苦果,这就真的很难评价了。因为艺术价值的崇高而破坏了别人的家庭,致人死亡,这种事情着实发生在谁身上都是悲剧。
我听说一些受着世俗生活带来的精神纠结的朋友羡慕这样的人,我的看法是,精神解脱的方式有很多种,极度自我为中心并不是唯一的办法,千万别因为这本书出名就跟着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