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读书笔记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倾城之恋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1白公馆里胡琴咿呀咿呀的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述说着不尽苍凉的故事,也流露着主人公无奈而倔强的生命。民国岁月,白公馆空留着一具躯壳,可里头的人却想用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挽救这具毫无生气的躯体,若是哪个鲜活的生命失去了青春的朝气,逝去了诱人的光泽,那么排斥、唾弃、咒骂便就成了她的归宿。
流苏已经28岁了,她早已过了曼妙花季,曾经的纯真少女、掌上明珠到如今哥哥嫂嫂眼里的残花败柳、扫把星,在哥嫂心中她所剩的价值已经不多。唯一一点资本就是她还可以拖着残躯去为那个痨病而死的丈夫守节,过继个孩子了此残年,以换取白公馆的苟延残喘。白流苏受着家里人的非议,在母亲床前凄凄凉凉的跪着,绣花鞋帮子上的针扎在手上也不觉得疼,只是小声道:这屋子里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她的声音灰暗而轻飘,像断断续续的尘灰吊子。她求着母亲,可又恍惚明白她心中的母亲与她真正的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现实的母亲不会救她。于是,她决定搏一搏,赌一赌。
《倾城之恋》里当流苏取代宝络引起范柳原的注意时,她知道宝络恨她也不得不敬她。她心里觉得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这句话颇具现实意味,可我总觉得再改一改会更好。一个女人,再好些,如果不用力一搏,就不会得到异性或同性的爱或尊重。即使这一搏代价沉重,可人生匆匆,能有几回搏。流苏与徐太太去香港,与范柳原谈一段金钱之间的不纯的恋爱,换得的是两年范柳原的不闻不问。可当范柳原再次相邀时,她还是决定继续这场博弈,最后那场战争为她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场胜利她的战果颇丰,她不仅离开了那座神仙般的白公馆,出尽这些年心口的恶气,也为她赢得了后半生的依靠。
前些天,无意中看到一本汪国真的诗集,其中有一篇诗是这样写的:
在这个年龄
什么都值得记忆
无论哪一个季节走来
都是难忘的花季
在这个年龄
生长很多幻想
也生长很多忧虑
渴望像一株健硕的昙花
一朵朵醒来
又一朵朵睡去
在这个年龄
要哭你就尽情地哭
要笑你就尽情地笑
在这个年龄
不必太含蓄。
念完后我总觉得它在心里挥之不去,好像这首诗里有着某个人的影子,默默地想了很久,突然觉得流苏便是这么个人。她的盛开绽放虽不在花季,可却大胆而决绝,像晚春的茶花,壮丽的令人心碎。她在用一生做赌注进行着一场豪赌,可是又有谁能否认她是勇敢的,她尽情的追逐着自己的幸福,想以抽干骨髓似的方式摆脱她前半生的不幸,换取后半生的安定与祥和。
我们一生牵绊太多太多,多的以至于我们丧失了恣意欢笑、随心搏斗的勇气。我们假装洒脱不羁甚至恣意妄为,可是我们却从未真正的勇敢过,就像夏日的知了,狂躁的吱吱声掩盖不了它们内心的恐惧。
我想数十年之后,当流苏站在香港的浅水湾酒店,望着那片火烧般的野火花时,想起这次用一生做赌注的博弈时,不论是赢是输,她都应该会仰天大笑吧。因为她勇敢的奋斗过,所以她的生命里留有一段可以温暖她一生的经历,刻骨铭心,此生难忘。人的青春就像是一堆火苗,我们的博弈是它燃烧的动力,即使燃烧过后留下的是灰烬的余烟,充斥生命的灶台,可至少那灶台还含着余温。我想仅凭着这点余温我们的生命就不至于太过寒冷。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2外婆是个正宗的张爱玲的粉丝,从小爱玲对我来说就是如此的神秘,又似梦幻妖娆。今夏拂晓,每每捧起的第一本书竟是读来第一本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
不知为何,也就这样读上了,一篇篇的中短篇小说,似乎总难让人尽兴,不过读来也快,放下书,看看蓝天白云的灿烂,心中却似泛起丝丝愁云;爱玲的小说总是让我不停地思考着,思考着,却又百思不得其解;这也就是一种浅浅的魅力吧,也就这么依恋着了她的小说。
爱玲是这么评价《倾城之恋》的:《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只占的洗礼并不曾将她赶花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胜任,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似是似懂非懂,不过却也静静地读完了它。
这是一个弥漫在香港与上海这两个湿热都市的辛酸故事。流苏,这个被抛弃的女人,在那个封建的时代,似乎是不足再有一个女人所梦想的美丽前途。在那个没有自由的时代,也许女人的未来更多的就只靠嫁入豪门,因而爱玲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总带些悲苦,似是一杯未曾温热的清酒,酸甜苦辣各种味道都有,但淌入心底时,却依然是透心的凉吧。终于摆脱了那个拥挤、嘈杂令人憎恨的家庭,流苏随徐太太前往香港。一切迷茫,也许只想赌一赌。与柳原的萍水相逢,似乎是一个转折。柳原是个十足的坏男人,也正如爱玲每篇小说中的男人形象一样,永远无法给予流苏安全观,然而经历了香港之战的生死相依,终于让柳原改观,两人微妙的关系淡淡地转变。“这是我太太。你该向我道喜呢!”柳原请印度公主家中作客时笑言,两人的生活便也逐渐趋于平静。故事便在此戛然而止,爱玲似乎又将结局交由读者想象,但每每读到结尾却又不知如何续写。
《倾城之恋》的结尾是这样的:“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
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有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胡琴声似在耳旁响起,却又是充满未知,只道是我年少无知吧。也许过了些年,在捧起《倾城之恋》时,千头万绪又是不同。
只是淡淡忧伤……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3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白流苏作为一位离婚女子在家族中的生活遭遇深刻地披露了封建论道的对女性身心的压迫和精神禁锢,同时批判了四奶奶和三爷那样的自私自利,虚荣爱钱,见风使舵和卑劣势利的小市民。
与此同时,她也借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曲折爱情故事表达他对那“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柏拉图式精神之恋的追求。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4初读《倾城之恋》,庆幸白流苏终于有了平凡的归宿;再读,则多了几分对白家那些三爷四爷的势利眼的鄙视、对范柳原初衷的怀疑、对流苏处境的同情;而现在细看来,不禁感慨颇多。
白流苏无疑是值得同情的。离过婚,在娘家人的闲言冷语中度日,白公馆的人拿她的再嫁当个笑话,却又迫不及待地打发 ……此处隐藏11471个字……生活个十年八年”。可这之后呢?两个这样的人,如何才能走的长远。
白流苏的爱是从冰冷的算计开始的,或者说,她的爱不过只是在精密的计算之上浮了一层轻薄的好感而已。如果范柳原一无所有,那么她根本就不会正眼看他一眼,因为现在的她急切地索求着的是脱离出那个肮脏腐朽的白公馆的机会。讽刺的是,她想要范柳原的爱,可那个月夜他打来电话的时候,她根本就不敢相信那是他,不敢相信他真的爱上她。在白公馆那样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里出生的流苏,自我或许早就被完全吞噬,所余下的不过是求生的本能。她想要吸引别人,靠的不过是操纵人心的手段和虚有其表的外壳,可有些东西是只能用心来换的。说到底,她想要他的爱,不过是想要成为他的妻子。
范柳原将这一切看的清楚极了,独独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会对这样一个女人生出什么特别。他想爱又不敢爱,他清楚的知道流苏的所图,然而他自己呢,流连花丛,也没好到哪里去,这样的一个浪子和真爱似乎永远都搭不上边。最多,最多是那么几个时刻,有那么点真情的流露,然而假话说的多了,即使有那么几句说的是真话,别人也是照样听不出来的。
原本流苏的结局最好大概就是成为柳原的情妇,她也已经认命接受了这样的终局。是那场战争救了她。在庞大的战争面前,个人被无限的放小,真真可以说是命如浮萍比纸薄。连自己的命都无法握在手心里的人,浓郁的不安让他们像溺水的人一般,不由自主伸出手去想要捉住所有触及范围内的东西。于是,才有了这场所谓的“倾城之恋”。
说到底,倾城倾城,城倾之后,所带来的紧张感一齐消失,荷尔蒙退去,由荷尔蒙所产生的所谓爱情,又能持续多长时间呢?这真的是一个让人不愉快的故事。张爱玲笔下的故事大概都如此。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13“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个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流苏在这样的老钟下,本也是安安静静过活的,可惜只过也过不去,于是只好倾城…
我说,我向来景仰写字的女子,正因只有女子,才知道怎样写女子。或许雪芹是个例外,或者还有别的,但我依旧执拗地习惯从女生的文字中,去寻找属于女生的灵魂,才气,智慧,善良,包皮容,炫耀,做作…只有女生才懂女生矫情矜持的小伎俩,或是若即若离的小把戏,或是仅仅是满足一下虚荣欲|望的小动作。男生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果决到但是是眨眼间,女生心里已弯弯绕绕了不止九曲十环…
流苏与范柳原的拉锯战,赢得是流苏,赢得很险。如果不是那一次适时的轰炸,失之毫厘,谬的也就没有了边。流苏心思细密,就算扔在大清后宫里,也是个配的上戏的主角_,可惜偏偏遇上一个耐得下性_子,陪她玩心理战的人。也是幸运,如果没有这个有意思的对手,流苏这辈子,恐怕也就遇不上什么有意思的事了。一辈子受点小气,安心被老钟敲打着,做她的碧玉去了。但恐怕她出场跳舞那一刻起,她是明白了,就连碧玉也没得做,又何妨放手一博呢。不成功,便成仁,女生的筹码,无关家国,都下在感情上了。
何况,女生的胜,即使胜了,也没有那么光明英武,胜便胜了,不必声张。日子长了,柳原也难免觉得捡了个便宜,当时是非,也便不那么重要,俏皮话自是要放到外面说,家里有个不惹人厌的贤妻,“也宜墙角也宜盆”,未必不是快意。
因此,爱玲写出的胜利,细嚼嚼,发现原来有苦涩的味道。之前不信如她这样高傲,感情看的这样透彻的人会正因胡兰成而”低到尘埃里去”,此刻信了—薇龙在对乔琪乔说:”我跟她们不是一样的吗”的时候,脸上是没有表情的。
哀莫大于心死。
就算是错觉,抓住那么一点点的期望,又何必求全责备?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14初时读《倾城之恋》是慕名而去的,早先不了解张爱玲,只是听大家说她的文章写得很好,所以一度。初读没有什么感觉,可能是我没有太细读吧。这一次因为和舍友一起读书,所以有机会将这篇文章重读了一遍,这次读完却有了些感悟。
提到倾城,不得不说自己最初看到这个题目还以为白流苏是一个长得倾国倾城的女子,后来才明白,所谓的倾城是指在城倾的那一刻,两个人终于放下了原来所坚守的东西,真正的在一起。白流苏的遭遇真的很坎坷,最初离了婚,回到娘家后,自己的钱财被家人花光后就每天受到家里人的冷嘲热讽。哥哥们听到妹妹的前夫死了之后,竟然还让她还回去披麻戴孝,尽管白流苏已经离婚七八年了。她的嫂子们还冷嘲热讽“我早就跟我们老四说过——我说:老四你去劝劝三爷,你们做金子,做股票,不能用六姑奶奶的钱呐,没的沾上了晦气!她一嫁到了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回到娘家来,眼见得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帚星。”最令人伤心的就是她的母亲,“流苏听她母亲这话风,一味的避重就轻,自己觉得没意思,只得一言不发”。再这样的家庭里,白流苏的生活苦闷压抑,充满了委屈。
就在这种情况下白流苏陪宝络去相亲,遇见了范柳原,开始了这场爱情里的算计。在我看来,范柳原是爱白流苏的,不然他也不会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但是范柳原不愿意娶白流苏。而白流苏对范柳原却是没什么爱情,只是想让他早一点娶自己。两个人在爱情里一步步地算计,谁也不肯先退后一步。如果没有城破,也许两个人永远也不会真心地相爱,最后守在一起。城倾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苦难的开始,“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但对于二人来说,应该也算美好的开始吧。最后两个人终于在城倾的一刻放下了所有,真正的在一起了,也许生活就该这样美好下去。可是对白流苏来说,范柳原现在从不和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留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做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其实谁能说这是不幸福,又有谁能说这是真正的幸福呢?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在那一瞬间找到吧!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15书里面最看不惯的就是流苏哥哥嫂嫂对流苏的态度,有点可恨,不过也有点同情他们。
今天看完了《倾城之恋》,这应该是张爱玲的书里面为数不多的一本不是以悲局收场的吧!!!看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知道《倾城之恋》是什么意思,就我理解的意思是:“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恋情是以整个城市的炸毁所换来的。”嘿,这只是我自己所看到的表面的,有点肤浅,但没办法,我也不过就是一肤浅的人,悟出来的道理又能高深到哪里去呢,是吧!哈!我很喜欢书里面的文字,如果要我说出好在哪里我又说不出来,就是觉得好、觉得喜欢。。书里面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柳原说:“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白流苏说:“炸死了你,我的故事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我很喜欢这两句话。
之前看亦舒的书比较多,后来听人说张爱玲的书很好,尤其是《倾城之恋》与《金锁记》这两本书是女人最该看的书。只是她的书大多都是以悲局收场,也听过张爱玲的一些事,我总以为她的书都是以悲局收场跟她自己的遭遇有关。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