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1物有贵贱之分,人有门户之别,这是人最不愿意面临却又不得不面临的情况。其实这些想法终究是人们由于自身环境差异而产生的偏见。
《傲慢与偏见》恰好就通过一对恋人的故事说明放下傲慢,摒除偏见,才能缔结幸福之果,开创快乐的人生之旅。
《傲慢与偏见》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高傲的富贵子弟达西迷恋上班特纳家的二小姐伊丽莎白,却因为性格傲慢而招致伊丽莎白的误会与偏见,最终两人放下成见,坦诚相待,喜结连理。
偏见在中国自古就有,而“偏见”在中国根深蒂固并非一日之事。中国古代讲究“门当户对”其实就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偏见。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时代的新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可是中国人对异己之人存在着偏见。据说,广州人、上海人和北京人都有比较严重的排外思想,在他们的眼中,其他地方来的`人都是“乡巴佬”;尽管现代提倡男女平等,但是用人单位依然对女性持有偏见,使得女性在就业方面失去了优势;就连纯洁的婚姻也难逃偏见之厄运,“木门对木门,竹门对竹门”的观念依然没有彻底改变。
偏见只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不利于人与人和谐关系的建立。每个人都渴望被他人认可,但是偏见往往会妨碍你对一个人的正确认识。俗语云:“一朝不忠,百日不用。”这说明人不会轻易改变自己对他人的看法,就像《我的少女时代》里新来的训导主任不相信校园老大徐太宇会改变自身那样,可是偏见终究是敌不过事实的,林真心的话很励志:“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决定自己的模样。”只要我们坚持做好自己,一切偏见只能是徒劳。因为,在事实面前,一切的白眼,一切的冷嘲热讽都会土崩瓦解。
我们都应该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人们习惯了傲慢,瞧不起别人,这完全是环境所致的。当你得志时,几乎所有人都在奉承你,都在巴结你,呢自然而然地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正如《傲慢与偏见》里的达西,眉清目秀,举止高贵,家财万贯,自身条件无比优越,所以总是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觉得别人都配不上他。如果人们对那些优于自己的人仅仅是欣赏,而不是巴结,奉承,就不会滋生那么多高傲的家伙。所以,摒除傲慢的前提,还是需要大家不自卑,不自负,平等相待。
平等是社会风气所趋,但愿我们能够从文学作品中挖掘出更多人性的缺点,结合时代的发展形势,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文:黄丽嫦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2读经典,总有所悟,我给这本书4星,推荐阅读或者听听。
本书讲了3姐妹不同的3个人生,大姐没能拥有自己的婚姻,在婚姻的道路上走失了,与一个较为富有的男性擦身而过;二姐经过困难重重,终于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和一个较为有钱的帅哥在一起了,也是本文的亮点;妹妹对于爱情的要求很简单,最终和一个过气军官在一起。
她们的人生际遇虽然不同,但都讲明白了一个道理,“门当户对”。
为什么同一个家庭出身的姐妹,富裕程度基本相等,但是人生的际遇竟然如此不一样?二姐嫁给了夫人,大姐婚姻泡汤,妹妹,嫁给了过气军官。
读来文章,细细品味会发现,大姐和二姐都是有灵魂(非金钱)追求的人,她们不在乎财富多寡,财富也不是她们的择偶标准,性格高于财富,也就是为什么二姐开始拒绝富人的求婚;大姐张谈笑风生中,也暴露了自己不在乎田园生活,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农村生活。而妹妹则是喜欢炫耀自己和在富人军官中卖弄风情的人。
说到这里,大家已经想到了,为什么三姐妹的'人生际遇如此不一样。
1、大姐追求不得志,反映了是一种社会现实,付出了努力也不一定会得到回报,因为,你的人生道路上可能会有来自周围的人的阻拦,阻隔你走向成功的道路。
2、二姐成功嫁作贵人妇,过程中阻碍幸福的因素很多,你读完文章,可能会问,“如果一开始就接受求婚,那后面就没有那么多的坎坷了”,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谁能担保开始接受了求婚,后面的故事不是变为离婚呢?也反映到社会现实中来,就是运气可能会让你获得短暂的骄傲,但是不经过磨练的洗礼,你获得的成果终将消殆,而且那时候,你就一无所有了。所以,不要把运气看得这么重,毕竟,没有那么多富人贵人在你成长的道路上会帮你的忙。
3、妹妹的人生就更简单了,没有追求,或者期待不付出的追求,最终,只能过上一般的生活或者比一般更一般的生活。
整本书,讲的是性格影响了很多人的决定,也把道理隐喻在书中,读者自悟,多读几遍,潘然大悟。
人的内在性格也是人的价值体现,前面我一直强调的门当户对不是拥有财富多寡,而是人反映出来的内在价值,强调人的内在价值的“门当户对”,也就是本书想讲的一个最大的道理了吧!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3“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请你老实告诉我,你的心情是否还和四月里一样,我的心愿和情感依然如旧。”
从小学到大学,每次读这本书,都能有不一样的体会。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简·奥斯汀这部作品,它通俗易懂,又不趋于低俗,它基于两对年轻人的真挚爱情,却以独特的见解超脱一般的男女之情。可以说,《傲慢与偏见》是一本适合时时重温的书。
在我看来,它也是一本极容易让读者产生联想的,富有画面感的佳作。由它改编成的影视作品有很多。其中公认的佼佼者,也是塑造了我心中最完美的`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应是95年的bbc版。
在看这个版本之前,我先看了05年的电影版。华丽的场景和服装、高技术带来的视觉享受,也的确让我印象深刻。不过95版给我更多的是影视剧之外的艺术感。开头明朗清新的音乐,不那么夸张但更贴合原著的自然风光,值得考究的淡雅服饰和礼节,最终融合构成一种意境之美。
当然,精准的选角是成就经典的关键。这一版里,很多人第一眼欣赏不来伊丽莎白和简,觉得胖,觉得显老。可伊丽莎白顾盼神飞的眼神,简如古希腊雕塑一般的恬静气质,是越看越有味道的。而达西深邃迷人,宾利不流于蠢笨,相当符合我对原著的想象。相比之下,05年的电影版演员不能说颜值不高,只是稍显现代化。也不是演技差,但演员们对角色定位与原著有所差距。
诸多配角同样可圈可点,像班纳特太太充满喜剧效果的神经质,达西妹妹乔治安娜的可爱而不失淑女风范。
除此之外,95版做到了最高程度地还原原著。6集的时长决定它能完整讲完这个故事,而不会像05版那样跳跃。在剧情上没有像久远的40版那样脱离原作,把反派变红娘。演员们的表演也能很好地把握住角色的心理。原著党表示看得很舒服。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4这本著作距离我们已经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但在作者珍奥斯汀的笔下,我们能够感觉到,虽然它的资料是那麼的平凡 ……此处隐藏13818个字……的确,奥斯丁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最多的是理智二字。她以理智诠释爱情,虽然没有《呼啸山庄》的生离死别,没有《巴黎圣母院》的生死相随,没有《红与黑》的浪漫热烈,但其所反应的社会现实确是如此一针见血,她讲的是婚姻,却与爱情无关。
在奥斯丁生活的十八世纪末期大英帝国正处于颠峰时期,而奥斯丁却把视线关注在英国乡间。当时英国乡间的生活在作者看来是惬意悠闲的,纯朴中包含平凡自然,但是整个英国社会的影响力始终波及着乡村,如势利、炫耀、虚荣和对婚姻的看法。当时的婚姻缔结的充要条件是男方有可观的家产,女方有丰厚的嫁妆。于是他们的结合便是幸福,便会为世人所承认接收。诚然,这样的婚姻类似于一种资产合并,以钱作为婚姻的基础,这明智吗?在当时的达官贵人看来这无可非议。于是一切的婚姻要门当户对,此处的门当户对确切地说应是资产相当。于是,一个已婚绅士有一两个情妇,或是贵妇人们有几个消遣的情人也被当时社会所默认。可婚姻仍被冠以“神圣”这一词来修饰。注重实际的人们始终以金钱作为信条,金钱至上方为他们的圣经,为之不惜赌上一生的幸福。这样的做法才算理智、清醒。可悲的是钱成了地位的标志、有钱=有教养=有地位=有高尚品格=具备做丈夫的一切条件。当贵妇人或是待嫁的小姐标榜自己的地位、修养、才华、娴静、优雅等等的诸多美德时,她们决不会想到这一切的美德得以形成的资本是钱,她们谈及金钱时,显现出蔑视和鄙夷,却不知自己的婚姻得以缔结不是因为美德,美德只是一件附属品,作为她们丰厚嫁妆的最让人信服的掩饰物。人们以敷衍、奉承、阿谀来祝贺新人,祝他们有钱人终成眷属。
在本书中有两个人物是此种婚姻的忠实奴隶。一个是夏绿蒂,一个是韦翰。
夏绿蒂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注重门第、讲究地位。她的父亲威廉。卢卡斯爵士自称与詹姆士宫有莫大联系,这样的吹嘘在乡间邻居间引起的轰动与崇敬已使他的虚荣心十分满足。在这样的熏陶下她与班纳特家的财产继承人柯林斯结了婚。柯林斯不仅为人做作、举止粗俗,唯一可取的便是溜须拍马之功。但他可以继承班纳特家的财产,且自己有一份田地和一份牧师的俸禄。仅仅为了这些,当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失败后的三天中,夏绿蒂一直借看望好友伊丽莎白为由,与柯林斯朝夕相对,终于在第三天使柯林斯向她求婚。她成了柯太太,却不惜失掉伊丽莎白多年的友情。其实她也有不得已的地方,没有丰厚的嫁妆意味着没有幸福的婚姻,年龄颇大的夏绿蒂只有把握住这次对她而言难得的机会。起码,她将来的生活有了着落,可以成为班家大宅未来的女主人。于是,她与认识不到三天的柯林斯结了婚。婚后,她不断忍受着丈夫令人生厌的怪异行为,她唯一的安慰是使她的新家有条不紊,并在世人面前构建一个美满的家庭。生活是残酷的,拥有金钱的代价是失去跟多更为宝贵的东西,比如青春、爱情、幸福、快乐……
韦翰是个十足的流氓,他自恃外表轶丽,一心想通过婚姻来发家致富,可是,他忘了婚姻是相互的,金钱的交易也是相互的。他是个一穷二白的人,自是富家小姐不会光顾。但最终他还是通过不与丽迪亚结婚为要挟,向达西敲诈到了一笔可观的收益。于是又一个婚姻,又一个为了金钱的婚姻铸就了,这次不单出卖了幸福,还有灵魂,韦翰的灵魂被他自己彻底出卖了!婚姻既已变成手段,那幸福也是奢望了。
在本书中伊丽莎白一直是以一个正面人物来写的,她理智、活泼、爱打趣,善于对人冷眼旁观并直看穿其心思。书中常有她发表的见解和看法,作者通过她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但表面上看来她是爱情的忠实追随者,直到最终获得真爱。但仔细想想也不难发现伊丽莎白或许说作者本身都难以逃出金钱性婚姻的怪圈。首先,作者在安排角色上让达西拥有俊朗的外表、高尚的品格,最重要的是,无论他与伊丽莎白的情节发展多么跌宕起伏,有一点是事实,他是一位年薪一万英镑的绅士,与皇家有密切联系,有自己的庄园、家产、田地,总而言之,达西非常非常富有。所以,伊丽莎白当初拒绝柯林斯求婚的原因很简单——有更好更富有的在后面。同时,伊丽莎白之所以对达西改变态度的转折点是在她看见了达西硕大的庄园之后,彭伯里女主人的称号无可避免的是一种诱惑。正如伊丽莎白所说,她是绅士的女儿,达西是绅士,他们是处在同一阶层的。地位相差并非非常悬殊,更何况,她出自乡绅之家,也算是半个富家小姐,小型的资产合并在所难免。她和达西的婚姻不被达西亲友所接受,只因为达西原可以找一个比她富有得多的妻子罢了。
这样的婚姻是一种悲剧,婚后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是免不了的。夏绿蒂在尽力扮演好一位主妇的同时却一直怀念着深爱的昔日情人,她后悔当初因为那人的贫穷而未与之步入教堂,正如她所说:“没有爱情的婚姻,不管因为受到尊重或者拥有殷实的家产而显得多么荣耀,都比不幸强不了多少。”韦翰与丽迪亚的夫妻关系名存实亡,伊丽莎白与达西相处和睦,但不断来自邻居、亲友和珈苔琳。德。包尔夫人的冷言冷语,让她心烦意乱。
如此的婚姻悲剧在那一时代是很普遍的。究其根本原因,很简单——妇女地位低下。妇女没有工作、没有得以维持生计的能力,只有依靠婚姻这条路来为将来的生活来源做打算。这是解决将来生计的最普遍,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书中,女性的.社会角色是很明显的,即便是有钱的太太、小姐们,充当的角色也只是家庭主妇而已。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十分严重。如班纳特家中有6个小姐,可是没有男嗣,因而,班纳特家的财产不得不由班纳特先生的侄子继承。这样致使6位班家小姐的嫁妆只有从其母亲当年的嫁妆中分得,嫁妆的卑微常常使的年轻的小姐们不得不选择一条像夏绿蒂那样的路,通过婚姻来为自己将来的温饱作打算,自然会将婚姻视为金钱至上的买卖。如书中所描写的,每一位太太在后半生最大的愿望便是嫁女儿,让她们未来在丈夫的资产庇护下得以生存。因而难怪郡里一旦来了一位有钱的绅士,母亲们便认定他为自己的准女婿。所以当班纳特太太得知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后十分气愤,责怪女儿不明智。以柯林斯在金钱方面的条件而言,可以保证伊丽莎白将来有安定、温饱的生活,在其母亲看来,放弃这样一棵“摇钱树”是一种无理取闹。在她年轻的时候,也是通过婚姻来衣食无忧,现在她更有义务要求女儿们以此获得“幸福”,没有原因,这只是一种规律,是英国社会当时的婚姻法则。
没有经济能力的女性在当时的金钱社会中得以舒适生存的唯一办法是,出生前就挑个名门旺族,但这仅凭机缘,更多不幸出生于普通家庭的,便只能向生活屈服。可悲的是,她们从不发现这是社会的弊端,而一直认为是自己出身贫寒。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就像是花瓶,等着有一天被一位出手阔绰的人买走,仅凭运气,与爱情无关。
这便是那一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婚姻怪圈只是她金钱至上的一个体现。社会的不平等性在成了那一时代的婚姻典型,享受爱情是一种奢侈,“现实、生存、理智……”这些词汇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如电影般不断地重复放映,每时每刻提醒你:钱、钱、钱……
《傲慢与偏见》通篇是伊丽莎白幽默的俏皮话,可是这种强颜欢笑下,隐藏的却是那一时代人们无尽的苦恼、不满、遗恨。或许不幸太多了,变成了麻木。可是令人羡慕、认可的“幸福”背后,堆砌着的又是什么呢?是金钱、麻木、泪水、悔恨、遗憾,或许更多更多,但唯一没有的便是真爱,弥足珍贵!
文档为doc格式